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9章 陈奇瑜围剿策(1 / 1)

春,冰雪初融,一封加急军令送达宁远,命王磊即刻前往开封参加五省总督陈奇瑜主持的军事会议。此时中原大地流寇肆虐,李自成、张献忠等部在河南、湖广等地流窜作案,官兵疲于奔命,百姓苦不堪言。

王磊深知事态紧急,立即点齐五十亲兵,快马加鞭赶往开封。沿途所见,令人触目惊心:村庄荒芜,田地荒废,流民扶老携幼,四处逃难。甚至出现了\"人相食\"的惨剧。

五日后,一行人赶到开封。这座千年古城如今戒备森严,城头上旌旗招展,官兵往来巡逻。总督府前,各路将领云集,从总兵、副将到参将、游击,个个面色凝重,显然对流寇之患深感忧虑。

会议在总督府大堂举行。陈奇瑜端坐正堂,年约五旬,面容清癯,目光如炬,不怒自威。今日召集诸位,只为一事:如何剿灭流寇。诸位都是沙场老将,有何高见,但说极妨。

各镇总兵纷纷发言,但多是老生常谈。陕西总兵主张分兵围堵,湖广总兵建议坚壁清野,河南极兵提出招安纳降。陈奇瑜听着,眉头越皱越紧,显然对这些陈词滥调不甚满意。

轮到王磊发言时,他先恭敬行礼,然后道:\"末将以为,流寇之乱,非单纯军事问题,实乃民生困顿所致。若只知剿不知抚,恐难根治。

王磊走到沙盘前,指着流寇活动区域:\"末将虽在辽东,但一直关注流寇动向。发现其之所以难剿,在于流动性强。我军分兵围堵,往往顾此失彼。不如'网开一面',故意留出缺口,诱敌进入预设战场,再集中兵力歼之。

他详细解释战术要点:首先通过细作网络精确判断流寇动向,在其必经之路设伏;其次虚留生路,让流寇以为有隙可乘;最后在预设战场集中优势兵力,利用地形优势一举歼灭。

陈奇瑜听得入神,追问细节。王磊便以近日战例说明:某股流寇被诱入峡谷,遭火攻全军覆没;某部在渡河时遭半渡而击

众将闻言,有的赞叹,有的怀疑。斑白的老将质疑:\"王参将此计虽妙,但若流寇识破计谋,不从预设路线走,岂不徒劳?

会后,陈极瑜单独留下王磊,详细询问辽东情况。之策:招募流民修筑城防,既解决民生,又加强防务。

陈奇瑜深以为然,命书记官详细记录。这次会谈,为后来的剿寇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夜幕降临,王磊回到驿馆,仔细端详那柄宝剑。四极,剑柄镶嵌宝石,显然是御赐之物。这不仅是赏赐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
这一夜,王磊彻夜未眠,精心制定剿寇方略。他知道,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,更是一场民心争夺战。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,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流寇之患。

而这一切,都只是开始。更大的挑战,还在后面等着他。

陈奇瑜赠予的宝剑非同一般。四字,剑柄镶嵌宝石,显然是御赐之物。二百两白银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,相当于一个参将数年的俸禄。

王磊深知这份赏赐的分量。他立即将白银分作三份:一份犒劳随行亲兵,一份抚恤阵亡将士家属,一份购买粮种分发给流民。

流民感激涕零,纷纷跪谢。要谢就谢陈总督。这些银两都是总督所赐,本将不过是代劳而已。

消息传到陈奇瑜耳中,这位以严苛着称的总督也不禁动容:\"王参将真乃国士极!对王磊更加看重。

陈奇瑜越发欣赏,又询问辽东防务。王磊借极提出联合剿寇的建议:由辽东提供战马和教官,帮助训练骑兵;中原提供粮草,支援辽东防务。

陈奇瑜大为赞同,立即着手实施。不久,一支由辽东军官训练的骑兵队伍就成为剿寇主力,屡建奇功。

而王磊的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。传颂其名,连百姓都知道有个\"爱民如子\"的王参将。胁从纷纷来降,声称\"愿投王将军\"。

王磊对降卒一视同仁:愿留者编入军中,愿归者发给路费。,专门教育改造降卒,效果显着。

陈奇瑜见王磊处理降卒得法,又将大批俘虏交其处置。王磊不辱使命,短短数月就改造了三千多降卒,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剿寇骨干。

这句话深深打动了陈奇瑜。给朝廷的奏疏中写道:\"王磊虽年少,然深通治军理民之道。其言'以诚相待,以理服人',实为治乱之本。

然而,就在剿寇形势好转之际,朝中却传来不利消息。实为放虎归山。更有人怀疑王磊与流寇有染,否则何以降卒纷纷归附?

陈奇瑜大怒,上疏辩解。但朝中党争激烈,许多人不问是非,只论派系。剿寇大业,眼看就要毁于一旦。

于是他连夜写就《陈情表》,详细说明剿寇策略,并附上各战役记录和降卒安置情况。遣快马送往京城。

这份《陈情表》后来成为明末军事史上的重要文献。不仅澄清了事实,更系统阐述了剿抚并用的战略思想,对后来的剿寇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而王磊的仕途,也因这次事件发生了重大转折。崇祯帝阅表后大为赞赏,特旨嘉奖,并命王磊参与统筹五省剿寇事宜。

从一个边关参将到参与军国大计,王磊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。都始于那次开封军议,始于那\"网开一面\"的奇策,始于那柄宝剑和二百两白银。

但王磊没有陶醉于成功。他深知,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。在这个乱世之中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而他所能做的,就是尽己所能,匡扶社稷,救济苍生。

在开封军议后的数月间,王磊的剿寇方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。他不仅注重军事打击,更重视民生恢复,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建议。

陈奇瑜对此大为赞赏,立即拨付专款组建招抚司。更让众将惊讶的是,他任命王磊兼任招抚司副使,负责具体实施。

王磊上任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整顿各地流民安置点。他发现许多地方官员敷衍了事,流民得不到妥善安置,往往再次沦为流寇。

他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:安置流民数量、开垦荒地面积、粮食产量、治安状况等都纳入考核。考核优异者升迁,不合格者罢黜。

这一措施立竿见影。各地官员再不敢敷衍,纷纷认真安置流民。短短三个月,就安置流民十余万人,开垦荒地数十万亩。

陈奇瑜从善如流,立即着手实施。很快,各地的官办工场就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。流民有了稳定工作,军队有了充足补给,可谓一举两得。

然而,最大的挑战来自降卒改造。许多降卒习性难改,经常闹事。主张严惩,但王磊坚持\"以教代惩\"。

事实证明王磊是对的。经过改造的降卒,不仅纪律严明,而且对朝廷忠心耿耿。许多人主动要求加入官军,剿灭昔日的同伙。

最让众将佩服的是,王磊还善于利用降卒的心理。他让改造好的降卒现身说法,劝说其他流寇投降。这一招效果显着,往往不战而屈人之兵。

一日,一股流寇被围,负隅顽抗。王磊派降卒前去劝降,流寇首领见昔日同伴在官军中过得很好,当即率部投降。

在军事方面,王磊也不断创新战术。寇特点,发明了\"游击对游击\"的战法:组织精锐小队,专门追击小股流寇。

这些小队每队五十人,配备快马和精良武器,行动如风,来去无踪。流寇到哪里,他们就追到哪里,让流寇无处遁形。

同时,王磊还完善了情报系统。他在各要道设立情报站,建立快马传讯网络,确保消息及时传递。更派出细作混入流寇内部,收集情报。

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,使剿寇形势大为好转。流寇活动范围不断缩小,降卒越来越多。到崇祯十二年秋,中原地区的流寇之患已基本平定。

捷报传到京城,崇祯帝大喜,特旨嘉奖。陈奇瑜被加封太子少保,王磊升任辽东总兵官,仍兼剿寇参谋。

然而,就在众人欢庆胜利之时,王磊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。他知道,流寇之乱表面平定,但根源未除。若不能解决民生问题,流寇迟早会死灰复燃。

这份奏疏在朝中引起激烈争论。有的赞成,认为这是治本之策;有的反对,认为朝廷财政困难,无力实施。

就在争论不休之际,王磊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:他将自己的俸禄和赏银全部捐出,用于购买耕牛种子。

这一举动感动了许多人。各地官员纷纷捐输,百姓自发出力。很快,中原大地掀起了垦荒热潮。

许多流民分到土地和种子,喜极而泣。他们立下誓言,要好好耕种,报答朝廷恩德。

看到这一切,王磊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这才是真正的胜利——不是军事上的胜利,而是民心的胜利。

然而,就在中原形势好转之际,辽东却传来紧急军情:皇太极亲率大军来犯,宁远危急!

王磊不得不立即辞别陈奇瑜,快马加鞭赶回辽东。陈奇瑜执手相送:\"参将此去,责任重大。中原之事,本督自当尽力。

带着这份信念,王磊踏上了归途。前路充满挑战,但他信心满满。因为他知道,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,而是在为亿万百姓而战。

夕阳西下,王磊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方。而他留下的剿寇方略和治乱理念,将继续在中原大地发挥作用,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带来一线希望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