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6章 李成梁族裔(1 / 1)

寒风如刀,卷起漫天雪沫,将广宁卫城裹在一片肃杀之中。总兵府议事厅内,炭火盆噼啪作响,却驱不散杜松眉宇间凝结的冰霜。的辽东猛将,此刻正伫立在巨幅舆图前,粗大的手指重重按在铁岭卫的位置,花白的虬髯因紧咬牙关而微微颤动。

厅内众将面面相觑,人人面带忧色。谁都知道,如今的辽东军早已不是李成梁时代的精锐之师。自萨尔浒惨败后,明军士气低落,防线一退再退。欠饷已达半年,许多士卒面有菜色,盔甲兵器残破不堪。更要命的是火药短缺,火铳手每人仅配发十发药子,平日训练只能以空铳操练。骑兵的战马瘦骨嶙峋,粮草不足时甚至要以树皮草根充饥。

正当气氛凝重之际,辕门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守门士卒的呵斥声、兵器碰撞声、马蹄践踏雪地的声音混杂在一起。杜松眉头一皱,正要派人查看,却见亲兵匆匆入内禀报:\"总兵,辕门外有一青年求见!浑身是伤,说是说是李成梁将军的后人!骑着一匹瘦马,马背上还驮着个重伤的老兵!

片刻后,两个亲兵搀扶着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走进议事厅。那人约莫二十出头年纪,面庞黝黑,浑身血迹斑斑,左臂用布条草草包扎,还在渗着血。但身姿挺拔,眼神如鹰隼般锐利。尽管满身风尘,仍掩不住将门之后的英气。他背上还负着一个用油布包裹的长条物件,看上去十分珍重。

杜松仔细打量来人,只见他腰间佩着一柄破损的腰刀,刀柄上刻着的\"李\"字依稀可辨——这正是李成梁亲军的制式佩刀。青年背上那个油布包裹,隐约可以看出是一面军旗的形状。

李遵祖从怀中取出一枚虎钮银印,印上刻着\"辽东总兵官李\"六个篆字:\"此乃先祖成梁公官印。铁岭陷落时,家父命我携印突围,曰'李氏可以死,不可以降'。又解下背上包裹,露出一面残破的军旗,旗上绣着的\"李\"字已被血污浸透,\"这是铁岭卫城破时,末将亲手从旗杆上摘下的战旗。旗上有二十七处破口,每一处都是为我李家挡箭的忠勇之士的血!

杜松接过银印,手指抚过刻痕,不禁动容。这枚银印他再熟悉不过,当年李成梁镇守辽东时,这枚印信象征着辽东的最高权威。再看那面军旗,虽然残破,但旗面上的血迹和刀痕,无言地诉说着最后的血战。

厅内一片寂静,唯有炭火噼啪作响。众将无不面露悲戚,想起李成梁时代辽东军的辉煌,再看如今颓势,皆唏嘘不已。

半个时辰后,广宁卫城门洞开。李遵祖一马当先,身着杜松亲赐的明光铠,手持李家祖传的偃月刀。身后五百骑兵虽然装备简陋,但个个目光坚定。

骑兵如离弦之箭冲出城门。远处,建虏骑兵正在村庄烧杀抢掠,猝不及防下被明军冲个正着。李遵祖一马当先,偃月刀挥舞处,敌酋纷纷落马。他身后的骑兵虽少,却个个拼死奋战,一时间竟将数倍于己的敌军冲得阵脚大乱。

激战半个时辰,明军斩首百余级,救回被掳百姓数百人。李遵祖身被数创,仍死战不退,直到建虏溃退十里方收兵回城。

此战虽小,却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。当李遵祖率军返回时,广宁卫军民夹道欢迎,久违的\"李\"字旗再次飘扬在辽东上空。

当晚,杜松设宴为李遵祖庆功。,杜松郑重道:\"某欲重建辽东铁骑,就以你李氏旧部为核心。你可知还有多少旧部散落各地?

次日,李遵祖带着杜松的手令和银两,开始了招募旧部的征程。他首先来到辽阳附近的一个小村庄,这里藏着数十名铁岭突围的老兵。见到少主前来,老兵们激动不已,纷纷表示愿效死力。

短短一月,李遵祖就召集了八百余旧部。这些老兵虽然衣衫褴褛,但个个身经百战,骑射娴熟。更可贵的是,他们还带来了珍贵的战马和装备——这些都是铁岭陷落后他们拼死保存下来的。

与此同时,杜松也在积极整军备战。他深知,要重建辽东铁骑,光有人马还不够,更需要精良的装备和严格的训练。为此,他特意上书朝廷,请求调拨军械粮饷,同时派人前往关内采购战马。

然而,重建工作并非一帆风顺。这日,杜松正在校场观看新兵训练,忽见一骑快马疾驰而来,马上骑士浑身是血:\"总兵!李将军在海州招募时遭建虏伏击,伤亡惨重!

广宁卫城门大开,杜松亲率三千精锐驰援海州。雪原上,明军铁骑如洪流般涌向东方,战旗猎猎,刀枪如林。

杜松率军疾驰百里,终于在黄昏时分赶到海州城外。只见远处山岗上,李遵祖率残部仍在拼死抵抗,建虏骑兵如潮水般涌上山坡,箭矢如雨点般落下。杜松立即分兵三路:一路正面突击,吸引敌军注意;两路迂回包抄,断敌后路。

明军铁骑如猛虎下山,瞬间冲入敌阵。杜松一马当先,连斩三员敌将,直冲敌阵核心。李遵祖见援军到来,精神大振,率部从山上冲下,内外夹击。建虏猝不及防,阵脚大乱,伤亡惨重,仓皇溃退。

战后清点,此战斩首二百余级,救回被掳百姓千余人。李遵祖部下伤亡过半,但士气反而更加高昂。杜松见李遵祖浑身是伤仍坚持指挥,不禁赞叹:\"真乃将门虎子!李家有此儿郎,何愁不兴!

回到广宁后,杜松加大对辽东铁骑重建的支持。他特意划出城东大片营区,拨付双倍粮饷,并亲自督导训练。新建的营区占地二百亩,设有大型马场、靶场、训练场,可容纳万人驻训。杜松还从各营抽调精锐补充铁骑,确保兵员质量。

李遵祖不负众望,三个月内召集三千旧部。这些老兵虽然多年散落民间,但军事素养犹在,更难得的是对李氏忠心耿耿。在杜松支持下,他们很快重整旗鼓,恢复战斗力。每日清晨,营区内号角齐鸣,数千骑兵同时操练,场面蔚为壮观。

杜松明白,要真正重振辽东铁骑,光有人马还不够。他上书朝廷,请求调拨新式装备,同时派人联系王磊,希望获得新军训练方法。在奏折中,他详细陈述重建铁骑的重要性,请求拨付燧发枪、野战炮、精钢马刀等装备。

海州城外五十里,白雪皑皑的丘陵间,一场惨烈的战斗正在进行。李遵祖率三百余骑被建虏千余人围困在一处山岗上,虽然凭借地形优势拼死抵抗,但伤亡越来越大,箭矢即将用尽。

李遵祖一刀劈翻冲上来的敌兵,厉声道:\"不能撤!山下还有百姓!

正当危急关头,西方突然传来震天的号角声。杜松亲率援军赶到!明军铁骑如利剑般插入建虏阵中,顿时将敌军冲得七零八落。

建虏猝不及防,溃不成军。激战半个时辰,斩首二百余级,余部仓皇逃窜。杜松与李遵祖会师,见对方浑身是伤仍死战不退,不禁赞叹:\"真乃将门虎子!

回到广宁后,杜松加大了对辽东铁骑重建的支持力度。他特意划出城东军营作为铁骑驻地,拨付大量粮草军械,并亲自督导训练。新建的营区占地百亩,设有专门的马场、靶场和训练场,可容纳五千骑兵驻训。

李遵祖不负众望,三个月内就召集了二千五百余旧部。这些老兵虽然多年散落民间,但军事素养犹在,更难得的是对李氏忠心耿耿。在杜松的支持下,他们很快重整旗鼓,恢复了往日的战斗力。每日清晨,营区内号角齐鸣,数千骑兵同时操练,场面蔚为壮观。

然而,杜松明白,要真正重振辽东铁骑,光靠这些还不够。他上书朝廷,请求调拨新式装备,同时派人联系王磊,希望获得新军训练方法。在奏折中,他详细陈述了重建铁骑的重要性,并请求拨付燧发枪三千支、野战炮五十门、精钢马刀五千柄。

这日,杜松正在校场观看铁骑训练,亲兵来报:\"总兵,京师来使!王总督的特使到了,带来大批物资!

杜松大喜,亲自出迎。只见辕门外,一支精悍的马队肃立雪中,押送着绵延数里的车队。为首者正是王磊麾下大将孙应元。

杜松闻言又惊又喜。这些装备正是他梦寐以求的,尤其是燧发骑枪,他早有耳闻,却一直无缘得见。更让他惊喜的是,孙应元还带来了三十名新军教官和五十名工匠,专门负责装备维护和训练指导。

当新式装备发放到将士手中时,整个军营沸腾了。新式马鞍让骑射更加稳定,精钢马刀锋利无比,燧发骑枪更让骑兵如虎添翼。摸着新式马鞍,激动不已:\"有此利器,何愁建虏不灭!

孙应元不仅带来装备,还带来了新军教官团。这些教官经验丰富,立即开始对辽东铁骑进行新式训练。他们教授骑兵三排轮射战术,演练骑炮协同作战,指导新式马刀劈刺技巧。训练场上号角阵阵,战马嘶鸣,老兵们虽然起初不适应新式战法,但在教官耐心指导下,很快掌握了要领。李遵祖更是刻苦学习,常常深夜还在研读操典,与教官讨论战术到天明。

一个月后,辽东铁骑焕然一新。这日,杜松在校场举行大阅兵。只见三千铁骑列阵肃立,盔明甲亮,刀枪如林。随着号令,骑兵们演示了各种新式战术:燧发骑枪轮射、马刀冲锋、骑炮协同,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
恰在此时,探马急报:建虏正蓝旗主力万人,正向广宁扑来!

三日后,广宁城外百里,两军相遇。李遵祖率铁骑发起冲锋,新式战术让建虏措手不及。燧发骑枪轮射如雨,精钢马刀劈砍如风,建虏前锋顿时溃散。

但李遵祖牢记杜松嘱咐,见好就收,立即后撤。建虏主帅莽古尔泰大怒,亲率主力追击,结果落入明军埋伏。杜松亲率大军从两翼杀出,新式野战炮齐声怒吼,爆破弹如雨点般落入敌阵。

激战终日,建虏大败,溃退五十里。明军斩首千余级,俘获战马器械无数。此战是萨尔浒以来明军取得的最大胜利,消息传开,举国振奋。

在杜松支持下,李遵祖继续招募旧部,同时选拔辽东良家子加入铁骑。不到半年,辽东铁骑就发展到五千余人,成为辽东明军的中流砥柱。

然而,杜松和李遵祖都明白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建虏势力依然强大,辽东形势依然严峻。但要重振大明军威,重建辽东铁骑无疑是重要一步。

冬日暖阳下,杜松和李遵祖并马立于广宁城头,望着城外操练的铁骑大军。战旗猎猎,刀枪如林,号角声声震天。

二人相视而笑,眼中满是信心与希望。

杜松望着操练的骑兵,心中感慨万千。李遵祖说:\"某已上书朝廷,请调更多新式装备。王总督答应再拨燧发枪两千支,野战炮三十门。此外,某还从江南请来工匠,要在广宁设厂自制火器。

次日,李遵祖精心挑选百名年轻机敏的士卒,组成工匠营,开始学习火器制造。杜松每日必到工坊视察,与工匠讨论改进工艺。三个月后,广宁工坊已能月产燧发枪百支,炮弹千发。

一日,探马来报,建虏万余大军再次来犯。杜松与李遵祖商议后,决定采用新战术:以铁骑诱敌,以炮兵歼敌。李遵祖率两千铁骑前出诱敌,杜松亲率炮兵设伏。

战斗打响,李遵祖且战且退,将建虏引入伏击圈。杜松一声令下,五十门野战炮齐鸣,爆破弹如雨点般落入敌阵。建虏猝不及防,伤亡惨重。李遵祖趁机回师反击,大获全胜。

此战后,辽东铁骑威名远扬,各地豪杰纷纷来投。杜松乘势扩大铁骑规模,严选精壮,加强训练。半年后,辽东铁骑已达万人,成为明军最精锐的骑兵力量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